單槍匹馬<br/>McLaren Solus GT - FEATURES - TopGear

ADVERTISEMENT

FEATURES

單槍匹馬
McLaren Solus GT

Top Gear Team Published: 27 五月 2025

從子虛烏有的Vision GT變成五臟俱全,V10 Solus GT是體現純粹暴力的輕盈單座快車,Jethro請好自為之……

Words: Jethro Bovingdon

Photography: Greg Pajo

Translation: Tony


福特汽車公司雖然厲害,

Multimatic功夫雖然了得,我們在加拿大渡過的時光卻有點像融入了一支秘密開發部隊。試車場地是很精彩吶,但位置遠離人煙,開發人員只是埋首於工作,手腳俐落地默默收集諸般數據量度輪胎和賽道溫度,沒有甚麼鼎盛場面可言,說白了就是有一部很厲害的汽車在遠離世人耳目的地方做著一些很厲害的事。

這一程便大為不同。我們現已移師COTA,一個技術尖端的F1設施。設施內處處可見人蹤和汽車,既有奢華款待,又有Bruno Senna和攝製隊在場,維修站車房那邊還有一部麥拉倫MP4/4和MP4/5震耳欲聾地熱身。MP4/4在1988年F1賽季曾經幫助冼拿和保魯斯創下十六戰十五勝的彪炳戰績,星光自然沒法擋,在這個「純麥拉倫」盛會上發揮的號召力如同招蜂引蝶的香蜜,慕名而來者都是一等一的麥拉倫主顧。當中有些會參與麥拉倫單一車型賽事,有些則喜歡收集麥拉倫最厲害的量產型號或者專攻賽道的特級超跑。這天雲集整備區的Senna超跑便多達20部,此外還有多部掛有車牌的Senna GTR、P1和非常霸道的720S GT3X,後者的練功法門與福特GT Mk IV正好不謀而合。

賽道好不精彩,不過你若真的富可敵國,家中應該也會有一個這樣的擂台

換言之我這個億萬富翁正置身於超高淨值的同類之間,而且小弟這天勢必大出風頭,因為我將會試駕麥拉倫最新銳的賽道專用利器Solus GT。呃,風頭最勁其實是允許我們試駕這部Gulf戰紋Solus GT的Triple F Collection才對。無論如何,這些擁有天下所有知名特級超跑的豪客現已正式成為我的知己。

這種配色不可謂不大膽,一分錢果然一分貨

GT Mk IV有風光歷史為其背書。仗著初代GT40的輝煌故事和2016年GTE組別奪魁重演1967年破天荒稱霸La Sarthe的氣勢,要說明GT Mk IV的來歷可謂輕而易舉,Solus GT的來頭卻非三言兩語就能交代清楚。

這個從零開始的計劃背後沒有甚麼浪漫故事或典故,與現役麥拉倫街車或賽車並沒有任何瓜葛,所用引擎的供應商與麥拉倫沒有歷史淵源可言,外形設計亦相當異乎同門前輩。請勿誤會我的意思,駕駛一部使用特製碳纖維車架、整流設計極其講究、自然吸氣5.2公升V10轉速可達10,000rpm以上的935kg單座快車,絕對是一件令人垂涎不已的事,可是Solus GT到底有何來頭呢?

Solus GT的美學設計源自前麥拉倫設計師Rob Melville在2010年開發的項目,有關計劃經修訂後在2017年促成了Gran Turismo遊戲的Vision GT虛擬賽車。由於現實世界中的顧客為之一見傾心,Solus就這樣突然變成一個實實在在的開發項目,外形設計一事則交由Tobias Sühlmann負責(這位仁兄自此便擔任McLaren Automotive的總設計主任)。麥拉倫更邀得KW Special Projects作為技術夥伴,不過作為一間擅長製作碳纖維超跑和F1賽車的公司,本身又有MSO部門專責為顧客炮製獨特型號和提供花樣百出的配件,他們其實沒有必要找其他公司幫手製作Solus GT,儘管持有這種想法的人也許只有在下一個。

Jethro為了此刻苦練了三個月,用PlayStation苦練了三個月

無論如何,Solus GT毫無疑問運用了十分精湛的工程技術,雙A臂懸吊的舷內減震筒經由前方推桿、後方拉桿和扭力桿互相貫通,總而言之就是F1或LMP賽車常用的格式。車架當然是碳纖維製品,而且效法了F1賽車的製作工藝用人手逐層鋪叠,並非像750S之類「產量較多」的型號那樣用樹脂成型法製作。

前懸吊外露,背後其實沒有甚麼實際意圖,但勝在有視覺效果

Solus還將專用的5.2公升V10當作車架承力樑(引擎由麥拉倫和Judd共同開發,生產則交由後者負責),情況就像……不用我說大家都知道吧。選擇引擎的過程可謂峰迴路轉,話說Vision GT當初的概念是用麥拉倫雙渦輪增壓V8配搭前輪電動馬達,可是計劃進入現實化階段後,焦點很快便從道路適用性和混能技術轉移到輕量化和線性反應之上。

麥拉倫聲稱Solus重量不外乎935kg,Race模式之下力能產生829hp(運用氣室沖壓效應的話可達858hp),配合LMP2賽車的固特異賽胎,圈速理應可以媲美利曼最新設立的Hypercar組別。

Judd V10轉速可達10,000rpm,發動前須預熱四十五分鐘,對於趕時間的朋友來說不太理想

廠方會為每位Solus車主度身訂造座椅,方向盤則仿傚諾里斯的F1用品,就算與Mk IV的方向盤相比也堪稱天下一絕。不過我聽說Solus其實以容易駕馭為目標,旨在為顧客提供一個「學習和一起成長」的上乘平台。

Jethro,有甚麼遺言需要交代嗎?

這副V10正式發動之前要用45分鐘預熱,所以我來到COTA時,引擎已經接駁著好些喉管氣泵進行預熱。車房亦打掃得一塵不染,穿著麥拉倫制服的工程師各自用手提電腦和大小工具忙於處理一些似乎相當重要的工作,每一個人都活力充沛喜氣洋洋,害得我的冒牌妄想症又一次發作。

「就算戴上全罩式頭盔,視野仍然一覽無遺」

Solus GT十分矚目,車身小巧玲瓏卻不失壓場感。看着駕駛艙蓋向前推開時,頗有一種即將踏入未知領域的味兒,感覺相當嚇人。話說這天另有兩位仁兄會試駕這部車,其中一位是現役IndyCar車手,另一位是前利曼組別冠軍,Bruno Senna亦會在場以備我需要高人指點。嗯,現在才拜託我媽寫家長信告病假是否會太遲呢?上車倒是很容易,首先跨過車身拿座椅做落腳點,再用駕駛艙邊緣借力支撐身體順勢滑進燙人座椅即可。駕駛位置雖然向後傾,但幅度未至於Aston Valkyrie那麼厲害(Solus GT車主家中說不定也有一部Valkyrie),踏板和方向盤調校彈性亦十分充裕。

方向盤仿照諾里斯的F1用品,前後滑動的駕駛艙蓋開關方式類似噴射戰鬥機

駕駛艙正前方有一個類似Halo保護桿的山字形粗壯碳纖維結構,山字中間一筆的頂端架著一個後視鏡螢幕,螢幕與弧形擋風窗之間隔著一段相當距離。當工作人員將駕駛艙蓋推回關合位置,坐鎮中路的駕駛位置和無遮無擋的擋風窗視野頓時顯得大有道理;好一番景緻呀!

這個駕駛環境簡直美妙到極。就算戴上全罩式頭盔,頭部又受到Hans安全裝置約束,開闊視野仍然勝似一覽無遺的全景畫面。加上前方有輪拱頂部指路,拿揑車身位置定必易如反掌,惶恐不安的心情亦因此消散了不少,畢竟這部車喚作Vision GT的話也許會更相稱。

有300萬鎊閒錢嗎?不妨花在這東西身上

V10在車房內響似拆天,聲浪之大甚至盡淹MP4/5本田V10叱咤賽道的聲威。可是置身於Solus的泡泡艙蓋下,聲浪卻不見得石破天驚,事實上反而出奇順耳。我原本以為整部車會因為引擎和變速箱直接扣緊於碳纖維底盤上而出現諧振,實際上在怠轉狀態下只是背部感到有點酥麻。駕駛艙內的聲浪也比Valkyrie悅耳得多,畢竟後者唱功以齒輪帶動的凸輪軸聲浪為本,震耳欲聾粗鄙到極兼而有之。這些第一印象莫不令我的緊張情緒進一步消退。

「動力好不充裕,轉速好不磅礴醉人,聲浪好不萬馬奔騰」

車上沒有離合器踏板,撥進一檔至少打開兩成油門即可刀光劍影殺上維修道一鼓作氣直搗維修道限速器的容忍極限。方向盤手感輕巧得來超級直接,與車輛本身的先天靈活性十分般配,縱使V10反覆衝擊限速器防線時吐勁斷斷續續緊似霸王張弓,Solus GT光是在維修道小試牛刀已夠我放下心頭大石。那份耳目一新的體驗顯然給人一種異乎尋常的感覺,一招一式卻又莫名其妙地法乎自然。這一切到底是怎樣辦到的呢?我完全摸不著頭腦,心裏卻已感激涕零。

COTA是規模很大的設施,賽道本身設有好些配稱飛快的彎角,高低起落變化之大簡直難以置信。衝出維修道後,車頭會直指一段十分陡斜的上坡路,通過坡頂的急左彎後便順著一個高速右彎飛撲下山,繼而再度向上一衝直取見天不見地的坡頂進入一串左右左右的連環彎。Solus大概可以履險如夷過關斬將,無奈在下鼓不起此等勇氣。不過縱以較為保守的速度闖關,仍然看得出Solus的反應十分敏銳,下盤穩如磐石,身手靈活到拍案叫絕。中路駕駛位置妙不可言,引擎反應和運勁令人覺得整部車輕如無物,7前速序列式變速箱變招又快又準。

對於開慣街車的人來說(就算那是性能非常好的街車),一定會因為Solus的瞬間反應和超低惰性開心到眉飛色舞熱血沸騰。操控手法雖與平常開車大同小異,其他方面卻與街車大異其趣,車手毋須耐心等候蓄勁發招,亦毋須理會重心轉移,一招一式都爽似小李飛刀,完全沒有多餘動作,四肢的一舉一動莫不與車輛反應絲絲入扣。這部車呀,真的可以讓駕駛者自由自在從心所欲。你大可以放膽推遲煞車點,用更高速度掠過彎角,信心十足地發揮十成威力。我在車速最高的彎角雖然只能勉強逼使車底輕輕擦過地面,痛快刺激的程度卻已夠我刻骨銘心。這一切都令人很容易相信Solus GT本領之高足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車手琢磨功夫的試劍石。

我之前提及的那位IndyCar賽車手便證明了這一點。他不但十分佩服Solus的性能,還覺得它在極限狀態下有點太潑辣。對於用較低速度試招的我來說,倒是察覺不到他所說的跡象,反而覺得Solus有一種陰陽調和令人信心大壯的美妙平衡感,鑽進急彎時雖會溫和推頭,下盤之穩卻給人四條車胎平分載荷的感覺。至於逼使Solus發揮全力走在刀鋒上嘛……個人倒是很有興趣一試。

不過從ABS的干預手法,以及好幾次在較長的高速彎因為機械抓地力和整流裝備開始大呼吃不消而出現側滑的體驗中,已夠我窺得其極限性能的一鱗半爪。這些稍縱即逝的時刻十分重要,因為你會發覺自己正在試探Solus的能耐,而不是單單做一個驚嘆不已的旁觀者。Solus的非凡精準度令駕駛者有一種共同進退攻略賽道的強烈投入感,性能極限之高雖然超乎大部分人所能涉足的境界,但每分每秒都會要求車手施展渾身解數。

這副鬼哭神號的V10引擎當然也是一絕。一旦奮力鞭策,車手便會領悟到它的動力好不充裕,轉速好不磅礴醉人,聲浪好不萬馬奔騰。Judd製作的V10,果然是一個令人鼓舞的選擇。這副引擎的確配稱史上最傑出內燃機之一,何況它不過對Solus GT功夫練至登峰造極的其中一環,可想而知這部車將諸般元素共冶一爐的火候何其老練,至少令我有好幾圈將冒充超級富豪一事拋諸腦後,一心一意幻想自己其實是天賦異稟的世外高人,一個斤兩十足的正宗賽車手。

我總算可以理解有些人為何覺得用330萬鎊買一件偶爾用來實現幻想的東西只不過是一筆微不足道的花費。

結論

搭飛機回程令我猛然醒覺自己回到現實。看著坐在身旁的仁兄引頸乾了兩瓶酒和一支琴通尼便鼾聲大作響似德州長角牛,機艙人多擠逼食物又難吃到極,我終於擺脫角色回到凡夫俗子的世界。不過此行回憶猶在我心間縈繞不散,無法與職業賽車手相提並論的身體至少還得酸痛好幾天。短短幾天之內接連試駕福特GT Mk IV和Solus GT,無疑令我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對於那些踏足賽道專用特級超跑市場的消費者來說,其實並不存在漁與熊掌的概念。買Mk IV還是Solus GT?根本沒有人會有此一問。既然是蓋世富豪,當然要兩者兼得,除此之外不妨另買一部Huayra R。喔,法拉利不是正在準備499P Le Mans Hypercar「下凡版」嗎?這個市場就是沒有貨比三家這回事,買家但求一嘗其他風味好一掃擁有天下一切的枯燥感。但我們姑且可以盡力一試歸納出一個結論,甚或評定這兩件作品的高下,儘管這件工作絕不容易。

Solus GT單憑短短一句「Judd V10」已經魅力沒法擋。另一邊廂Mk IV既有GT40血統,又是福特GT史上第一飛毛腿,設計秉承正宗賽車風骨,與目前角逐利曼LM GT3組別的賽車並行開發,減震筒更應用了F1技術。雖說是專攻賽道的特級超跑,所用技術卻經過實戰錘煉,並且由一支正規賽車隊開發和設定。

Solus GT與賽車運動也有實實在在的瓜葛,但與福特較為正統光輝的血統相比,未免顯得有點缺乏深度。何況GT Mk IV的售價比之低了170萬鎊,所用引擎又不像骨灰級V10那麼需要頻繁大修。不過你知我知,每隔5,000公里大修引擎對於大部分買家來說並不是值得擔心的事,所以我剛才只是試著雞蛋裏挑骨頭罷了。說到這裏,各位大概已經猜到我正在為一個不置可否的結論埋下伏筆吧。

說句老實話,不置可否其實並無不妥。正如我之前所說,這個特級市場本來就沒有魚與熊掌的概念。不過要是真的用槍抵著我額頭非二選一不可,我會挑福特。因為稱之為GT也好,GT40也罷,Mk IV都是劍氣四溢的正宗衣缽傳人,火爆狂野兼而有之,令人不期然產生利曼擂台旭日初升的遐想,Carroll Shelby、Dan Gurney、Bruce McLaren(不無一絲諷刺)、Jacky Ickx以至Enzo Ferrari的風雲歲月彿彷活現眼前。Solus GT和福特GT Mk IV其實同時衝線,但1966年La Sarthe一役若說令世人汲取了甚麼教訓,那就是勝利者永遠只有一個。

McLAREN SOLUS GT

售價:£3,300,000

動力系統:5.2公升自然吸氣V10,858hp,67.3kgm

傳動:7前速序列式,後驅

性能表現:0-100km/h 2.5秒,極速320km/h+

重量:935kg

FORD GT Mk IV

售價:£1,600,000

動力系統:3.8公升雙渦輪增壓V6,820hp

傳動:6前速序列式,後驅

性能表現:0-100km/h不詳,極速314km/h

重量:1,265kg

馬上去topgear.com看片吧

原文出自《TOPGEAR極速誌》2024年09月 第107期。

FB: https://www.facebook.com/TopGearTaiwanCar
YT: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46SasKQgZoHI87KEOnuzQ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