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鳥 – 台北車展精選 - DRIVES - TopGear

ADVERTISEMENT

DRIVES

藍鳥 – 台北車展精選

Top Gear Team Published: 03 一月 2018

太平洋海岸公路,Laguna Seca,迷上擾流武裝的新型福特GT……這一切不過是另一個平常工作天。

終於跟福特GT碰頭。車身很扁闊,不是嗎?不過大家先別分心打量這些車身條紋,請直接來到後方正中央面向車尾,站立時留意大腿莫要太靠近排氣管,因為它們有點燙。現在請你退後兩步,然後坐下來。好啦,我何嘗不知道這裡是太平洋海岸公路旁邊沙塵滾滾的停車場,但請按指示坐下,因為這是見識新型福特GT的最佳位置,絕對值得你弄髒褲子。

今天為大家安排的課題是瘋狂擾流術。閣下眼前所見,事實上應該說是直指你面的,是一對殺氣騰騰的粗壯尾管。試想你緊隨著它在這條無敵海景公路風馳電掣,不斷被熾熱廢氣無禮狂噴,廢氣流兩旁各有一道急湍氣流從車身兩旁的分流通道席捲而來,經翼狀飛簷的壓縮和梳理後沿著車尾順勢流走。

坐在地上的你,雙眼正好處於這些冷熱氣流的交匯點。從這個位置抬頭打量,車身就像前後洞穿,完全不像其它東西,除非你的比較對象是星戰前傳的pod racer,或者企業號太空船,收納後輪和尾燈的舷外艙只可能令這些電影聯想更加鮮烈。

這個新奇有趣的東西是甚麼?從圓形LED尾燈中間的窟窿看進去,你會見到那些從車尾釋出中冷器熱力的散熱器。此外,渦輪增壓器和引擎室四周也有諸般散熱通道巧妙地誘導空氣進出車身。好,現在請你往下看,看看那個設有十一道碳纖維垂直分流板,負責整頓和排出下方氣流以減低車底氣壓的散氣槽。

坐在地上的你就這樣一邊打量福特GT,一邊想像高速推進時空氣如何作用於車身。空氣形成的障壁並沒有被硬生生撕裂或粉碎,而是在悉心安排和整理下層層剝開,化作形態恰當的氣流通過恰當的位置,越過車身時不斷變形,最後功成身退棄之可也。棄置手法跟最初透導氣流時同樣仔細,因為同一時間有不同氣流席捲後方,當中還夾雜了一些比較熾熱的空氣。不過諸般氣流的分合過程猶能做到順勢而行,盡量避免打斷原有推進路線,以盡可能自然的姿態讓氣流重返大氣,在加州海岸繼續執行大自然賦予的職能。

所以第一課的要旨可以概括如下:福特GT的妙處並不在於下壓力,而是關乎擾流效率。你現在可以站起來,好好拂掉身上灰塵,然後繞著GT踱步端詳那個凸出於車身中央的座艙。角度正確的話(面向車鼻從高角度觀看),你會發現座艙呈淚珠狀前闊後窄,兩名乘員在前,一具引擎在後。形狀本身已經透露了V6和固定式座椅的佈局,並容許福特盡量縮小艙頂和玻璃窗,降低車頭正面面積(有助減低風阻)。舊派美式V8大塊頭居然練得一身蓋世擾流武功,不是非常奇怪嗎?

這時日已西斜,我在Bixby Bridge旁的路邊停車場坐了大半天,看著Matt LeBlance來來回回衝鋒陷陣。好吧好吧,嚴格來說其實不是這樣─其實福特另外準備了一部GT以策萬全,所以我用它跑了一趟蒙特雷,回程時還有Ford Performance的首席工程師Jamal Hameedi同行。這一程可謂彌足珍貴,因為我有機會向當事人打聽他們開發新型GT的來龍去脈(譬如街道型和賽道型雞先蛋先的問題,答案是兩個版本同時開發,兩支開發隊不時交換意見提出己方的需要和意欲),途上還發覺這個雙座空間比想像中舒適寬敞,發覺資訊娛樂系統的螢幕原來直接取自Fiesta。

我因此覺得有點費解,主要原因是這些座椅並不見得殺氣騰騰。你一推暗蓋機關,車門便會彈開;用手一拉撥動式開關,踏板便會向後一滑遷就坐姿。車廂不施脂粉,觸目所及都是赤裸裸的碳纖維,豪華裝潢欠奉,方向盤下面有兩根定位桿分別用於大幅和小幅調校。這些設計無不富有賽車風味,座椅卻有點軟綿綿,大腿枕墊偏淺,而且相對駕駛艙其它部分略嫌偏高。作為構成第一印象的重要元素,這種安排未免有點令人費解。我原本以為會見到大凹大凸的堅硬桶座,眼前座椅卻令我覺得福特GT的銷售對象是一般福特買家。

幸好我找不到其它刻意逢迎普羅大眾的證據。行李箱11公升的容量比大部分手套箱還要小,而且這個車廂本來就沒有手套箱,杯架同樣欠奉,手機或錢包也幾乎沒有容身之所。不過這一切盡可不理,因為最重要還是車廂氣氛。撇開屁股舒爽的乘坐感不談,這個駕駛艙真的令人好想馬上大戰三百回合。

太平洋海岸公路(Pacific Coast Highway)真奇特。現在是星期天的下午,四周風光好不壯麗,再晚一些肯定會看到艷如桃李的落霞。這時電視攝製隊已經執拾妥當,道路也重新開放。可是才不過五點鐘,所有人便好像人間蒸發,令我恍如闖進夢幻天地,或者加州本來就是一個巨大電影場景,今晚已被封鎖起來留給我們獨享。所以我打算痛快走一會。痛快不難,你要做的只是讓GT找出自己的節奏。

除非你要求,否則GT不會為了追求速度而蠢蠢欲動,更加不會掙脫韁繩或者逼你負隅頑抗,反而會非常自然地跟你共同進退,彷彿專心一意地傳達這條精彩道路或徐或急的弧度變化。它的踏板和轉向反應暢順自然,拐彎輕而易舉,身手輕靈矯健舉重若輕,樂於按照我選定的節奏推進。不過日落時分急行軍大吵大鬧未免殺風景,所以GT只是知情識趣地融入浪漫夕照中。

有一點十分清楚,GT在公路上顯得非常積極正面。不是一般,而是非常,感覺就像懸吊使用了關節軸承(rose joint),引擎牢牢釘在碳纖維車架上,彷彿在車體結構上徹底摒棄了橡膠組件,車架也因此喋喋不休。所以GT縱使樂於輕步逐芳風,我仍然無法稱之為輕鬆寫意。那麼乘坐感算得上舒服嗎?嗯……懸吊的緩衝功夫確有一手,既有長搖臂甜美醉人的輕靈特性,又能夠做到反應緊湊,動作細小。加上途中偶有機會大開油門刺激V6,這樣的下盤功夫只能令人更加期待明天叱吒Laguna Seca賽道的行程。

隨著暮色漸濃,一行人開始折返北方。我略為調校車外後視鏡的倒映角度,以便從飛簷和車身形成的隧道中欣賞橙黃天空逐漸化作一片紫,直到餘輝最終消失於漆黑夜幕中。傳動系統的慢功居然不俗,令我大感意外,但加速之順滑仍然值得欣賞,而且駕駛視野十分良好,在城中游走既淡定,又寧靜。

它這晚將會在蒙特雷萬豪酒店的地底渡過。這裡是福特的重要根據地,加上GT還有三個月才會在國際發佈會上正式亮相(我們是廠方以外第一批駕駛新型GT的人),難怪工程師都變了保護欲高漲的傻爸爸。攝影師Rowan、錄影師Neil Carey和我看著他們侍候GT就寢,然後在地下停車場閒逛了一會,在某個幽暗角落居然找到一部掛上密西根車牌的黑色麥拉倫675LT。

當晚我們和工程師在Turn 12餐廳用餐。這家餐廳的靈感來自附近的著名賽道,是賽車迷懷緬舊日的好去處。用餐氣氛十分寫意,由於電視攝製工作已經完成,明天的工作人員將會從三十人縮減至剩下我們三人。大夥兒在席上談到GT的對手,Hameedi承認他們最初以458 Speciale作為假想敵,不過後來找了一部675LT仔細參詳。談話內容也曾談及Multimatic在長搖臂和設定懸吊主動機能所下的功夫,但並未觸及下壓力數據,因為福特不想對手從中推算出賽道版GT能夠產生多少下壓力。

移師至Laguna Seca維修道。整條賽道接下來七個小時將會由我們獨佔,但福特堅持下午兩點鐘送客。我思疑他們打算送走我們後安排GT和675LT比試圈速,不過此刻我比較在意的還是那個Track模式。麥拉倫P1沉腰坐馬升起尾翼需要30秒,GT的同一操作過程大家想必已在網上短片見識過,不過在車廂中親歷其境的感覺更加震撼,簡直令人熱血沸騰食指大動,由此可知GT已非昨夜所知的善類。

進入戰鬥狀態的GT,車身高度只有41.7吋。看著頂部明顯縮進輪拱的車輪,我不禁懷疑它能否如常轉向。簡樸駕駛艙在這時更加顯得大有道理,方向盤上的巡航和音響開關反而有嫌多餘,彷彿沖淡了刀形金屬撥桿和拇指旋鈕的操縱快感。

無傷大雅嘛,因為沿著維修道推進時,我從它身上感受到非常凝重和專一的勁頭,既沒有花拳,也沒有繡腿,胸中頓時浮現一股置身於精湛機器中的美妙感覺。雖然座椅又一次令我產生疑惑,但乘坐位置儼如落在四個車輪對角線的交叉點上,根本無從詬病。儘管設有兩個並排坐位,駕駛席上的我卻覺得自己扼守中路,背部剛好以等距落在前後軸之間,屁股大約高於地板四吋。

這番感覺就像擔當樂團指揮。從這個位置指揮,你不但可以完美地掌握大局,還可以發號施令。所以當你把功力超凡的液壓轉向輔助、超低重心高度、緊湊扎實的下盤、上乘擾流穩定性和驚人煞車威力注入其中,整體協調便水到渠成。它豈止任君差遣,一招一式還跡近無懈可擊。

引擎又如何?嗯,就V6而言肯定稱得上有聲有色,聲浪嘛,重量多於重質;動力嘛,充沛。它不像V8風情萬種,缺少了675LT那種發自深處的懾人氣勢,卻與車架非常合拍。這一點正是GT的妙處。你會很快察覺到它的靈魂寄宿於車架,而不是引擎。那台V6的存在只是為了加速,盡可能有效敏捷地加速,值回票價的刺激感其實全部來自操控、轉向和懸吊表現。

一旦進入Track模式,車上的抗遲滯系統實際上可以完全杜絕渦輪遲滯,但動力收放有點流於一次元,聽覺享受和加速勢頭不足以誘使車手情挑7,000rpm紅區。留在5,500rpm附近反而有趣得多,齒比緊湊程度當能讓你每次升檔都掀起萬丈波瀾。它的加速力真的非常猛烈,但車架應付起來游刃有餘。所以你會很快建立信心使喚強大動力,知道煞車、轉向和懸吊會切實執行你的指示。

GT最值得我佩服的地方,正是這套設定手法。拜此所賜,我在Laguna Seca可以輕鬆快捷地進入攻略節奏。由於重心偏移幅度微乎其微,就算猛烈煞車進彎也無法動搖GT的穩定性。彎心附近雖然會出現一點轉向不足徵兆,但光憑動力微調和懸吊幾何便足以抵銷不利傾向,如此一來出彎自然可以無懼於油門大開全力衝鋒。何況GT的身手很有大俠風範,溝通力非常清晰,反應很容易預測。

Laguna Seca因為福特GT而顯得格外旖旎。Corkscrew彎本該令人緊張得要死,GT卻讓你無所畏懼直搗盲彎前的煞車區,然後狠狠一扭車頭,以平穩準確的步法衝下懸崖,挾著碳纖維分流板的貼地風聲和亡命速度奔向Rainey Curve和路面傾角百試不厭的的十號彎。加上差速器分配扭力得當,以及325mm輪胎和擾流武裝構成的強大抓地力,施放647hp力撲直路時不但沒有拖泥帶水的感覺,而且沒有浪費半點動力。在此不得不提一提,這套座椅的側面承托力原來比我想像中可靠。

不過最重要是新型GT非但效率高,還十分刺激。它精力旺盛,逗人歡笑,令我好想一邊叱咤賽道,一邊引吭高歌。後來為了攝影效果,我們玩了一兩手飄移醉步,結果證明它就算跨越極限,下盤平衡功夫依然十分細膩。這手功夫也許無關日常駕駛,卻足以說明GT的設定手法十分高明,油門、轉向、後軸和懸吊莫不乖巧異常。

我絕不懷疑福特GT的整體平衡更勝675LT。雖然覺得它的引擎未如麥拉倫引人入勝,但以整體效果而言,GT的確不乏競爭力。它是純粹的駕駛利器,是忠於GT40道統的街道型賽車。若非外形如此激進,我相信福特會難於說服買家接受320,000英鎊的標價,不過外形激進正是重點所在─它生得這副樣貌,皆因氣動力學如是說。

又到別離時。我本來好想藏身樹後偷看福特大戰麥拉倫,但這天的經歷已夠我回味無窮,所以不妨暫時保留這場對壘的神秘感,因為此刻的我實在太高興,高興見到新型福特GT每一方面都跟自己所想的一樣好。

FB: https://www.facebook.com/TopGearTaiwanCar
YT: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46SasKQgZoHI87KEOnuzQ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